直讀式遠傳水表的核心工作原理是“機械計量+光電直讀轉換+數據遠傳”的協同運作,既保留傳統機械水表的高精度流量計量能力,又通過光電傳感技術實現讀數的電子化采集,再借助通訊模塊完成數據遠程傳輸,最終達成“機械讀數與電子讀數一致、遠程自動抄表”的目標,全程消除人工抄表誤差與數據傳輸偏差。具體可拆解為三大核心環節:
一、基礎:機械基表的流量計量(與傳統水表一致)
直讀式遠傳水表的“計量核心”仍是機械基表,其原理與傳統旋翼式/螺翼式水表相同,通過水流驅動內部機械結構轉動,將“水流體積”轉化為“機械讀數”:
1. 水流驅動部件轉動:當水流從水表進水口流入時,會沖擊基表內的葉輪(旋翼式,適用于小口徑)或螺翼(螺翼式,適用于大口徑),使葉輪/螺翼隨水流速度同步轉動——水流越大,轉動速度越快,直觀反映流量大小。
2. 齒輪組減速與讀數轉化:葉輪/螺翼的高速轉動通過一系列減速齒輪組(如主動輪、從動輪、進位輪)降低轉速,最終帶動水表內部的字輪(或指針)轉動;字輪上標注“0-9”數字,每轉動一圈對應固定的水流體積(如0.01m3、0.1m3等,根據水表精度設定),從而將“轉動次數”轉化為“可讀取的水體積數據”(即傳統水表的機械讀數)。
二、關鍵:光電直讀技術的電子化讀數采集
這是直讀式遠傳水表區別于傳統水表的核心環節——通過光電傳感模塊直接“讀取”機械字輪的位置,實現“機械讀數→電子信號”的無誤差轉換,避免傳統脈沖式遠傳水表的“累積誤差”問題:
1. 字輪與光電傳感器的匹配設計:
- 水表的機械字輪(通常為黑色字輪、白色底色)上,會按特定規律開設透光孔/反光區域(或采用“黑白相間的編碼刻度”);
- 在字輪的圓周外側或兩側,對應安裝紅外發射管(光源)和紅外接收管(探測器)組成的光電傳感單元(每個字輪對應1組或多組傳感器,確保覆蓋0-9所有數字位置)。
2. 光電信號識別字輪位置:
- 紅外發射管持續發射紅外光,當字輪轉動到某一數字位置時,紅外光會被字輪的“黑色數字區域”遮擋(不透光),或通過“白色底色/透光孔”穿透(透光);
- 紅外接收管根據“是否接收到光信號”生成對應的電信號(高電平/低電平),例如:“接收到光”對應“1”,“未接收到光”對應“0”;
- 水表內置的微處理器(MCU) 會解析多組傳感器的“0/1”信號組合,對照預設的“數字-信號編碼表”,直接判斷當前字輪的具體數字(如“0011”對應數字“3”),最終拼接所有字輪的數字,得到與機械表盤完全一致的電子讀數(如“123.45m3”)。
? 核心優勢:直接讀取最終讀數,無累積誤差——不同于傳統脈沖式水表(通過葉輪轉動產生脈沖,累計脈沖數換算讀數,易因脈沖丟失/多計產生誤差),光電直讀技術直接識別字輪位置,機械讀數與電子讀數完全同步。
三、延伸:數據遠傳與遠程管理
完成電子讀數采集后,水表通過**通訊模塊**將數據遠程傳輸至管理平臺,實現“自動抄表與監控”:
1. 數據暫存與低功耗控制:電子讀數會暫存于水表內置的**存儲芯片**中,同時水表采用“低功耗設計”——僅在“抄表時刻”或“數據傳輸時刻”啟動光電模塊與通訊模塊,非工作狀態下進入休眠模式,確保電池供電可維持數年(通常3-5年)。
2. 通訊方式與數據傳輸:
- 主流采用M-Bus總線通訊(適用于集中式抄表,如住宅小區):多只水表通過專用通訊線串聯,連接至“集中器”,集中器定期采集所有水表數據后,再通過GPRS/4G/光纖等方式上傳至“企業水務管理平臺”;
- 部分產品可選RS-485通訊(適用于分散式場景,如商業樓宇):單只或少量水表直接通過RS-485線連接至本地控制器,再接入平臺;
- 新型產品支持LoRa/NB-IoT無線通訊:無需布線,水表直接通過無線信號將數據上傳至平臺,適用于老舊小區改造等不便布線的場景。
3. 遠程管理功能:管理平臺接收數據后,可實現“自動抄表、用量統計、異常報警(如漏水、斷網)、繳費提醒”等功能,徹底替代人工抄表,提升水務管理效率。
總結:核心邏輯鏈
水流沖擊→機械部件轉動→字輪顯示機械讀數→光電傳感器識別字輪位置→微處理器轉化為電子讀數→通訊模塊遠程傳輸至平臺→實現遠程抄表與管理
(全程核心:機械計量保精度,光電直讀消誤差,數據遠傳提效率)
此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請聯系鏨科工作人員詳詢。